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无疑是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我院从06年起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 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教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重新调整使内容更贴近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修订教学大纲使内容更完善更合理.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
1.在课程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专业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2.在实训技术模块中,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 实验室为依托,以我系老师编写的实训指导书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训指导书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写的,主要是采用实例教学法,这样学生更宜理解和接受.这些实例设计难度由浅入深旨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巧,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熟练之后,学生再进入专业设计实战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提高学习的效率。
3.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和各种工具的使用、 包括计算机的维护和保养;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指导合作能力。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素描为设计素描;改色彩为设计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1.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2.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力;
3.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教改实施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例如室内设计专业的3D原为大二时的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他改到第一学期,这样方便学生的提问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训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实习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 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与合作单位一起完成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作,以实际 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设计作品,又能见到 实例图片 。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系 室内设计技术教研室
201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