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大世界
——非遗文化艺术工作室简讯(十一)
9月17日、18日、19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文化艺术工作室继续开展线上教学活动。
17日晚上的直播课上,翟珂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周要学习的两个内容,分别是羊和鸡的绘制,并立即进入到羊的教学示范。翟珂老师从羊的美好寓意介绍,引用《说文解字》和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羊”与“祥”的相通讲起,同时就“羊”字造字本身即起源进行讲解。羊在古代还代表着无私和公正,有一只名叫“獬豸(xie zhi)”独角兽,是一种神羊,传说这种神羊能够判断各种是非曲直,打官司时它会用羊角顶翻有罪的人,甚至把他吃掉。讲到这里,翟老师深情地告诉大家:“以前我们总认为羊是善良得近乎软弱,今天我们认识到,刚柔并济才是羊的全部。那么,从哪些方面才能很好地表现羊的这些特征呢。”随后,翟老师带领同学们,紧抓住羊头的角和羊身上的毛发用分组分缕的形式描绘,抓住羊的这两个特点,就能表现出羊毛的柔顺质感。烙画时需要做好对烙画温度和行笔速度的掌握,快慢、深浅恰到好处,笔触抑扬顿挫呈现出水墨中干、湿、浓、淡、焦的效果,把羊的动态传神地表现出来。同学们在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练习。


18日上午,翟老师又进行了“鸡”的绘制。古人认为鸡可以带来光明、驱逐妖魔,甲骨文字中的鸡就是一只昂首挺胸、引吭高歌的大鸟,象形地突出它高高的鸡冠、美丽的羽毛,尤其突出它张开的喙(hui)。翟老师又用生动的故事为大家讲述到呆若木鸡其实是一个至 高的褒义词,表示不为所动的最高境界。绘制鸡时,最出彩的地方是鸡尾巴的形态。在葫芦烙画时,则要注意颜色的对比。鸡冠呈砖红色,鸡的脖子和背部的毛发呈现黄褐色,鸡的羽毛需要在黑色和灰色间仔细区分层次,烙笔笔头的温度在葫芦表面深浅的笔痕,就是画面黑白互补的形式美体现,产生的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的美,让小葫芦的有限空间产生纵深的空间视觉感,有着多样化、现代感和创新性的特点。
19日上午,针对前两天同学们的绘画练习,翟老师又在直播中进行了作业点评和复习。在翟老师的细心教导和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都对自己的进步表示满意。他们纷纷表示虽然这几天一直下着雨,但是听着雨声画着画的这种感觉让他们很享受,尤其是学有收获的喜悦也让每位同学坚定了继续努力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心。
艺术设计学院
202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