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进行考察,他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
那就要从林县的历史说起,解放前的林县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与水进行殊死斗争的历史。“旱”“大旱”“连年荒旱”等与 “旱”相关的词条写满林县县志。“冲破荒旱史、不为水所悲”就成为林县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三年困难时期连年荒旱的严峻形势,这深深刺痛了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领导同志们的心。杨贵说:“我们都是党员,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看着几十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挑水吃而无动于衷。”至此,林县县委毅然作出决定要修渠引水,吹响了打破林县千百年来缺水历史的嘹亮号角。所以,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了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
如何修建红旗渠?
在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如工程所需的水泥、石灰、钢钎等,而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地取材,基本上解决了吃住行等生活难题。据统计,红旗渠工程从修建到完工参与群众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从红旗渠的修建历程可以看到,这是林县人民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筑渠引水的光辉历程,集中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更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全面继承。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如何做?
修渠过程中,林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五同”原则,吃苦在前、吃亏在先,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林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红旗渠建设所特有的强大战斗力、向心力和执行力。那就是“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至此,红旗渠精神孕育而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代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信念坚定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底色。红旗渠奇迹的创造,正是林县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讲到:“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新时代,红旗渠精神昭示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心为民是红旗渠建设的初心所在。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把人民至上落实到工作中,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坚持责任担当。敢于担当作为是红旗渠修建的作风保证。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主动作为的品格闪耀在时时处处。新时代,红旗渠精神昭示我们,困难挑战无处不在,只要敢于担当作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干不成的事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