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艺术创作成就回顾:国家艺术院团创作态势良好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文艺创作坚持正确方向,创作环境宽松和谐,经费投入不断加大,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艺术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各门类艺术呈现出普遍繁荣的良好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奉献了大量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品质上乘的精神食粮,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主管全国艺术创作的政府部门,文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加强对艺术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用科学辩证思维指导艺术实践,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推动艺术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举,精品艺术创作与面向基层演出并重,创新剧目与保留剧目并立,国有艺术院团和民营艺术院团并进,努力推动艺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秀艺术作品持续不断涌现。文艺繁荣的标志就是出人出戏出效益。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挖掘素材汲取营养,潜心创作不断创新,增强艺术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比如,反映晋商诚信为本的话剧《立秋》走进全国近百个城市,演出600场,观众60多万人,创下了中国主流话剧演出的奇迹。表现普通农民工道德精神的秦腔《西京故事》自2011年3月亮相舞台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短短一年时间已公演150多场,为现代戏创作提供了良好启示。儿童滑稽剧《一二三,起步走》长期坚持基层演出,累计演出4千多场。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牡丹亭》担任世界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艺术节——英国2011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开幕盛典演出,书写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优秀作品的连续出现,使舞台艺术创作水平整体得到提升,无论是思想内涵范畴的题材概括、主题表达、精神境界,还是艺术表现范畴的叙事艺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唱腔音乐,以及多媒体和现代声光电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等,都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创作在主题内容、风格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老一代艺术家精神焕发,中青年艺术家担当主力,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提升。还有一批节目和演员相继在国际重大艺术比赛中获奖,为中国艺术赢得了荣誉。比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杂技芭蕾《天鹅湖》获2008年度英国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全球巡演2500场。中央芭蕾舞团何晓宇2009年获第六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赛事最高奖——成年组组委会特别大奖,成为中国男演员在国际A级芭蕾比赛上获得大奖第一人。此后,中央芭蕾舞团多名演员又先后获得2010年美国国家芭蕾舞比赛、俄罗斯第19届“Benois de la Danse”国际芭蕾舞艺术节大奖。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腾跃——大跳板》和《男子艺术造型》双获2012年第36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这是中国杂技节目参加该项比赛历史上最优异的成绩。
二、国家艺术院团创作态势良好。文化部直属9个国家艺术院团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程,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演出场次和收入连年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2012年前三个年度数据统计,9个中直院团全年各类演出活跃,总演出场次稳定在2000场以上,2011年高达2655场,平均每团演出295场;全年总收入分别为34333万元、40167万元、53708万元,年平均增长25.3%,2011年度有6个院团全年总收入超过5千万元。中国歌剧舞剧院《四季情韵》自2007年首演至今已演出600余场,演出收入达1.5亿元。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自2010年10月首演至今,短短一年半时间演出超过一百场,演出收入1600多万元。
为打造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和水平的演出品牌,建立优秀剧目的展演工作机制,文化部自2010年起连续两年举办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9个中直院团集中亮相,举办剧目展演、交易推介、专题研讨等活动,推出了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京剧《汉苏武》、歌剧《红河谷》、歌剧《霸王别姬》、舞剧《牡丹亭》、儿童剧《西游记》等新创剧目,以及京剧《杨门女将》等经典保留剧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36台参演剧目共演出65场,观众10余万人次。演出交易成果斐然,9个院团与相关单位签约演出共571场,金额1.16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
三、重大主题演出铸就艺术丰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利用重大节庆契机,举办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重大艺术活动,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艺术创作繁荣的成功经验。按照中央部署,文化部于2009年联合有关部门创作排演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共36个节目,主创和演员阵容多达3200人。整台演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伟大历程,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之后,又一座既有厚重历史感又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艺术丰碑。《复兴之路》总计演出一百场,观众达20多万。还通过拍摄发行《复兴之路》电影艺术片、制作光盘、在线播放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晚会精选经过时间检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和舞蹈作品,加以重新诠释和演绎,1500多名文艺工作者以精湛的技艺和充沛的激情,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爱戴。为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喜事、妥善应对难事急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文化部还先后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演出、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抗震救灾慰问演出等文艺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昂扬向上、形式多样的优秀演出和展览,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重点艺术工程扶持精品生产。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扶持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文化部会同财政部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实施了各项国家重点艺术工程和发展扶持计划。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自2003年起实施,每年投入4千万,资助扶持、宣传推广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使之成为立得住、留得下、传得远的艺术精品。截至2011年,共有85台剧目入选年度十大精品剧目或重点资助剧目,200多台剧目得到资助,涌现出京剧《廉吏于成龙》、话剧《生命档案》、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滑稽戏《顾家姆妈》、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杂技晚会《时空之旅》等一批代表我国舞台艺术发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剧目,较好地实现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
自2004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历时5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投入1亿元支持美术创作。2009年9月,工程顺利完成,共有104件作品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览,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为国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此后,为加强宣传推广,入选作品先后在深圳、杭州、武汉、香港等十个城市进行巡展,观众近一百万人次。与此相衔接,启动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论证和方案报批。
为保护和扶持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部和财政部还相继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等一系列艺术扶持项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自2005年起实施,构筑起科学的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体系,共资助和扶持了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演出了52台剧目和200出折子戏,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昆剧节,开展公益性演出800余场,资助昆曲院团赴11个国家演出100场。《长生殿》、《公孙子都》等一批剧目受到好评,其中青春版《牡丹亭》剧目连续演出200场,在海内外掀起一股“昆曲热”。自2006年起,制定《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每年投入1千万元予以经费扶持。《规划》实施6年来,共扶持了新创和整理改编剧目36台,其中《成败萧何》、《响九霄》、《北风紧》、《建安轶事》、《将军道》等一批剧目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规划还通过举办展演、培训人才、进校园演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自2010年起实施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通过举办中国民族音乐百场巡礼演出,创作演出大型民族音乐会《美丽新疆》,整理、改编、创作和演出民族音乐作品,资助出版民族音乐作品,培训民族音乐人才等活动,让民族音乐焕发蓬勃生机。为鼓励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国家捐赠优秀美术作品,文化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设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工程,已累计投入1.5亿元,共完成收藏逾万件优秀美术作品。2010年启动国家美术发展工程,实施全国画院优秀创作研究扶持计划和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对优秀美术创作、学术研究成果和公共推广项目给予奖励扶持。文化部还制定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扶持计划》、《曲艺皮影木偶戏发展扶持计划》、《中国杂技艺术振兴规划(2011—2015》,建立健全对各个艺术门类扶持的长效机制。
为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精品和文化项目,根据国家和文化部“十二五”规划纲要,文化部和财政部正在研究并加快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面向全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人择优进行资助,扶持优秀艺术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
五、重大展演活动推动创作繁荣。文化部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在坚持剧目创作“三并举”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举办了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艺术展演活动,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多出精品和人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举办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艺术盛会,本届中国艺术节集中了65台优秀剧目114台各类文艺演出、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等23个艺术展览,以及15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名家与观众互动,艺术和时代同行,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举办第五、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名家云集,流派纷呈,观众踊跃,集中展现近年来全国京剧创作和人才建设的丰硕成果,展示京剧艺术绚丽多姿、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举办第三届中国诗歌节,22场专业演出、诗歌论坛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50万群众参与,为诗歌艺术创作和普及搭建了良好平台。举办首届中国歌剧节,《洪湖赤卫队》等16台经典和原创歌剧参加演出,为中国当代歌剧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举办2010年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集中23个优秀民营院团,演出了越剧《状元未了情》、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晋剧《龙兴晋阳》等14台优秀剧目,引导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健康发展。举办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西京故事》等32台剧目主题积极鲜明,关注现实生活,塑造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改革开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唱响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把现代戏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举办2011年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来自专业院团和民营机构的16台优秀剧目参加展演,这是文化部首次举办此类展演,旨在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一新兴艺术的关注和引导,提高其艺术水平和艺术品位。与有关省市举办戏曲艺术节和区域性艺术活动,如中国豫剧节、中国越剧节、中国评剧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外,文化部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全国杂技(魔术)比赛展演,以及每年一次的文化部春节晚会等活动,繁荣艺术创作,加强艺术交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组织话剧《郭明义》、豫剧《苏武牧羊》、民族音乐会《美丽新疆》在全国巡演,进一步加强优秀剧目的宣传推广。
六、文艺评奖比赛坚持正确导向。文化部对全国性文艺评奖和比赛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建立健全对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突出了政府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目前,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等文艺评奖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奖项设置合理、分类科学、数额合理,文华奖现设有文华大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单项奖,从不同角度对艺术的繁荣发展进行激励和引导;二是评奖周期改为三年一届,在中国艺术节上评选,减少了因评奖过于频繁带来的质量下降弊端;三是提高参评作品的演出场次,将专家评议、市场检验和群众认可有机结合,注重加大市场和群众认可的权重;四是获奖剧目少而精,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并举,彰显了当前舞台艺术创作的国家水准。五是将评奖活动与下基层演出等惠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加大获奖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为完善艺术表演人才的奖励机制,文华奖还在第十三届评选中进行改革,首次对“文华表演奖”进行单独评选,评选出于魁智等25名优秀演员,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
此外,文化部还先后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杂技(魔术)比赛、全国舞蹈比赛、全国音乐作品评奖、荣毅仁杂技奖等活动,发现和鼓励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七、建立优秀保留剧目演出制度。为进一步发挥文艺评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鼓励艺术院团建立科学的艺术生产决策机制和优秀保留剧目演出制度,文化部于2009年开展了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评选提高“门槛”,以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超过四百场为起点,从1200多部申报作品中评选出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京剧《盘丝洞》、话剧《立秋》、越剧《五女拜寿》、吕剧《苦菜花》、儿童剧《马兰花》、舞剧《丝路花雨》等18台优秀保留剧目。此次评选,把观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提高对演出场次的要求,获奖作品久演不衰,经受住了时间和观众的检验,有力引导了艺术创作,克服了个别艺术院团只为获奖而创演、得了奖即完成任务的弊端,更加符合艺术规律,有利于优秀作品的积累传承。
评奖不是目的,获奖也不是终点。2010年9月,文化部组织获奖作品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开展巡演,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方式,变事前资助为事后奖励,促使院团开拓演出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演出总场次419场,演出收入1300多万元,观众40多万人次,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文化系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八、公益演出活动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在艺术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行重心下移,服务下移,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实行低票价、举办农民工专场等惠民措施,引导和激励文艺工作者和文艺院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根据中央部署,文化部持续多年,组织中直院团在“两节”前后赴“老少边穷”地区,为基层群众进行慰问演出一百多场,并组织知名艺术家和书画家小分队开展慰问演出、送春联年画活动,受到了基层人民群众的欢迎。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每年组织十多家国家级艺术院团赴高校进行一百多场演出,普及推广高雅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已有数百万大学生成为此项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建立国家艺术院团联系基层基地,为加强艺术院团与基层群众的联系,组织9个国家艺术院团于2011年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并在基层农村建立了深入生活、服务群众的联系基地。推进全国美术馆免费开放,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级、省级美术馆于2011年底之前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全国各大型公立美术馆已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流量明显上升,而且各美术馆通过举办优秀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