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段名言:“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每逢读到,我总是心怀战栗的感动。
一个人就像一粒种子,天生就有发芽的欲望。只要是一颗健康的种子一到时机成熟,它就会在阳光下探出头来,绽开勃勃的生机。
现代心理学有很多精彩的论证,建立在对人的行为的推断和研究之上,被千千万万的人所证实。
马斯洛先生所创建的人的基本需要的“金字塔”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说。简言之,就是在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中,存在着一个内在需要的金字塔,分成了五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是我们的温饱需要——最基本的生存之道,饥肠辘辘,你今晚吃什么饭?是人的第一考虑。寒冬腊月,你睡在哪?这是头等大事。
第二个阶梯,当以上需要满足之后,紧接着是安全的需要,你有了吃有了住,你今天的生命是有了保障了,可是如果你被其他的人或是动物或自然界的恶劣条件所侵犯,你远期的生命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因为一旦温饱不成问题之后,人马上就考虑安全系数,如富人区的保安、形形色色自卫器械,当你从一个熟识的环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那不安和紧张,与陌生人交谈时的畏葸和不自在等等,都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安全对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阶梯,在这个阶梯上大大地写着“爱”。这不仅是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手足之爱……这些源于血缘和繁衍的爱意,还有同伴之爱、集体之爱、祖国之爱、民族之爱、文化之爱……总之,这里所提到的“爱”有着宽泛的含义,但它是那样的不可或缺,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需要。我们常常说,一个不懂得爱的人是灰暗和孤独的。就是说人的精神需要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超越和提升就是饱含瑕疵的半成品。
第四个阶梯,爱之高处,就是尊严感了,人是特殊的动物,人是有尊严感的。如果丧失了尊严感,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中国的古话里有“不吃嗟来之食”,有“士可杀不可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讲的都是尊严的问题。
第五个阶梯,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什么是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那就是充满了创造性的劳动。我认为劳动是有高下之分的,不是指的在价值层面上,而是指在带给人的由衷喜悦程度上。你可以想象并同意一个科学家,在得不到任何报酬的情形下,不倦地研究某一个与现实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学术问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为自己换不到一块窝头,但毫无疑问陈景润乐在其中。
人类精神需要的金字塔,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铁律,几乎是不可逃避。当然,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在自己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能够像斯蒂芬.霍金那样去研究宇宙大爆炸这样的问题。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年轻人,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有一个顺序,有孰先孰后的问题。在解决了温饱和安全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你必定要不满足,必定要有新的追求。人类精神发育的法则是绕不过去的。吃的饱了,睡的暖了,有大房子了,安居乐业了,你很有安全保障了。可见,我敢说,你在心底最深邃的地方,你有火焰一样的躁动,你如果无法满足它,你就没有恒久的快乐。
回到开头马斯洛的那段话。你以为你逃避了风险,你以为你躲避了责任,你以为你成功的掩饰了自己的才华,你以为你心甘情愿地收敛包裹自己,你就可以在人们的艳羡之中,安安稳稳地过此一生了吗?我相信你可以用奢华的装备和风流倜傥的举止成功地欺骗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和你至亲至爱之人,但是,每每月朗星稀之时,你永远欺骗不了一个人,就会在你独处的时候,顽强地站在你的面前,拷问你,鞭挞你,谴责你,纠正你……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由于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由于你所有的内在生命力一直在熊熊燃烧,所以,当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台阶之后,你就要向上攀登。你只有在这种不倦的探索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生命的欢愉,才感到自己内在的充实和价值。
人是追求创造性快乐的动物,如同飞越大洋的候鸟的脑内罗盘,掌控着我们的一系列选择和决定。你一生将成为怎样的人?在你的价值体系里,是怎样的顺序?实际上很细致地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翻阅了几期《华融之声》看到华融人的志气和理想。读到从工商行调到华融来的理由,最主要的是期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理由,是内心和外在的统一,是朝着自我实现路上的迈进。当然了,自我实现的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常常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永远是胜利和成功,而在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体验。在生存之道解决之后,在工作中得到乐趣,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要知道,我们每个人,一生用于工作的时间,大于7万个小时,如果你是在快乐和创造中,你是在自我寻找价值的挑战中,你的人生就会过得很充实,如果你只是为了更多的钱,更宽敞的房子,更多的应酬和名声的虚荣,你得在7万个甚至更多的时间里,委屈着自己,扼杀着自己,毁灭着自己的自由。
我遇到的一位印第安族的心理学家。她说,在我们古老的印第安人那里,有一个风俗,即使是自己的温饱没有解决,我们也会用自己的食物拯救他人。因为,对我们来说,帮助别人是精神的传统。
她说,我并不是要挑战马斯洛,我只是说,精神有时比肉体更重要。这是那位印第安族心理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