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思考,核心是对思维的反思,而不是狭义的对于目标对象的否定。
P2:如何通过思辨和反思做出合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合乎逻辑、科学基础
P3:信息素养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ski 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认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2000年,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委员会根据多年来美国高校开展的项目制定的高等学史应具备的信息素质标准,该标准共5条,包含22各成绩指标。
2015年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发布《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框架》中指出,“个人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生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
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实行),信息素养是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理解、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思维及修养。
这一概念提到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新知识,那么,创造新知识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2011年,雅各布森(Jacobson)等人在元素养的概念中,提到“信息不是一个简单地访问和检索的静态对象,而是一个动态的实体”。
200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埃尔姆堡(Elmborg,James k)教授首次正式提出批判性信息素养(Cri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CIL)概念,他认为批判性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组获得的技能,它涉及到对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解以及信息在体系中流动的方式。最后,她还涉及对系统本身进行批判性评估的能力。
批判性信息素养概念额外延远远超过于对信息内容本身的评估、审视、反思,更重要的是对信息产生、传播、利用的过程的反思,以及自己与他人的思维过程的反思。
总结:
批判性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包括检索、寻找、理解、评估、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强调如何批判性地评估和使用信息。它不仅要求个体能够找到质量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要能够识别信息的偏见、意图、背景和潜在影响。
批判的对象:
ü 客体信息;
ü 信息的生产传播的过程,信息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的目的、功利、局限、偏见;
ü 克服自我的情感、偏见等;
P4:批判性信息素养环境
网络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泛在化、AIGC模型(生成内容未必准确)
信息环境的负面特点:信息超载、信息茧房、虚假信息泛滥、人工智能削弱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弱化了人的批判性思维;
P5:如何提升批判性信息素养
信息在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带来信息品质的改变,尤其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主观因素。
反思信息内容:是否以偏概全、符合逻辑?有无欺骗性?数据来历是否可靠?统计数据与结论的关系?
反思信息产生者:发布者、发布目的、信息本身的质量
信息接受时,识别是否是原始信息;
利用信息雷达(RADAR)从对信息进行反思:相关性 Relevance ;权威性 Authority;日期 Date;外观 Appearance;写作的原因 Reason for writing
对待信息的情感和态度:
不懈质疑;多元意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或盲从;理性判断:不被作者和自我情感操控。
识别虚假劣质信息的方法:
信息来源是否存在;是否有作者署名;不能只看标题,看内容是否规范;语言是否有煽动性;报道,参考,引用的依据或来源;
官方事实查证平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有据核查(小程序);信息辨伪(小程序);
P6:科学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建立假说,获取新的事实,阐发理论,推出结论,验证结论
P7:AIGC背景下的信息素养
AIGC会提问很重要;问题回答缺乏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