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时间:周一~周日8:00-21:30(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 首页
  •   >   专题专栏
  •   >   信息素养
  •   >   正文
  • 专题专栏

    公共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

    ——2022年全民信息素养教育公益大讲堂(第十期)内容总结

    发布日期:2022-08-16     作者:    编辑:杨雅歌     来源:     浏览次数:

    背景: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民数不断增多,但整体来看,网民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信息意识不高、信息能力不足、信息道德欠缺、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信息鸿沟较大等问题。例如:老年人面临乘交通不会扫码、买东西被拒收现金、不会买车票等问题;网络主力军面临信息泛滥、网络犯罪、虚假新闻、短视频沉迷、知识碎片化等问题。


    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应发挥自身作用,参与到全民信息素养提升当中。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下称“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概念理解: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数字素养、网络素养...等说法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延伸,是随着技术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怎么做?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重点领域,引领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行动纲要》的出台赋予了图书馆新的教育使命,即“素养教育使命”。(柯平)

    教育目的:提升公众信息素养,适应数字社会生活,实现终身学习。

    教育目标:强化教育职能,深化社会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教育手段:融合阅读推广、知识服务、新技术和新媒体。

    教育对象:均等、包容、全覆盖、有侧重。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农民、产业工人、企业人员、公务人员。

    教育内容: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各年龄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心理特征和教育内容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

    公共图书馆做信息素养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馆员认识及其信息素养水平;

    2.经费以及基础设施设备支持;

    3.面向不同需求设置教育内容;

    4.扩大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合作;

    5.教育手段多样化途径泛在化

    6.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品牌效应。


    图书馆QQ群:852730753

    © 2013 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edu备案号 豫ICP备17037532号

    龙湖校区:郑州市龙湖大学城祥云路 邮编:451191

    优胜校区:郑州市优胜北路4号         邮编:450053

       豫公网安备 41018402000138号     

    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