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东大学《文献获取和创新驱动》创新创业课程和“山东大学创新和学术信息获取能力成长微学堂”的教学实践,探讨信息素养创新教育过程的形成路径。
一、课前思考
(一)关于创新的思考。
1、有些创新来自于天才的天才创建。
2、绝大多数的创新是基于知识的积累和对前人知识的继承,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更进一步。
(二)关于创新的调研。
1、哪些学科的学生更注重创新?
2、关注创新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结果表明:工科生更注重创新,关注创新的学生最需要的是文献获取、专业检索、资源检索的技能和文献管理工具。
二、课中聚焦
创新的基础支撑是什么?通过调研,学生给出了明确答案,即信息获取能力。
按照经典信息素养理论,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素养最核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要想做与别人不同的创新,就要知道自己做的,有没有人做过,做到了什么程度,哪些还没有做。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信息获取(Information Retrieval)能力的支持,在大量的信息集合中,找到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还要找得全、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要考虑专业检索,注重检索技术、课题分析和检索策略的充分运用。
(一)强大的检索技术应用能力:布尔逻辑、截词检索、位置运算等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强大的课题分析能力:选定检索工具-确定和排除检索用词-找出课题隐含的重要检索条件。
(三)检索策略构建和修订能力:构建初级的检索表达式-构建复杂的检索表达-根据不同数据库修订检索表达式(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方法)。
三、课末实践
结合学生专业需求、社会热点、常见问题等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初步分析、进一步分析等不断调整检索策略,实现精确的创新判断,最终完成课题检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