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号召,粮食工程学院在寒假精心组织了“科技赋能家乡,创新驱动发展” 返家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激励大学生以家乡需求为导向,用创新创业实践为乡村发展破局,结合挑战杯,激活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实现“以赛促创、以创兴乡”的美好愿景。
科技保水,滋养家乡大地
水资源对于农林业生产至关重要,针对广大北方地区雨季的降雨少、存储难等问题对作物产量影响大的问题,粮食工程学院“辐射法制备淀粉基高吸水性农林保水剂”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高吸水性保水剂的研究中来,以淀粉为基材,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利用辐照聚合技术系统研究了辐照剂量、淀粉与丙烯酸配比、丙烯酸中和度、淀粉糊化温度、敏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保水剂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合成了一种新型环保型高吸水性保水剂。与市场上的化学合成保水剂相比,本研究制备的淀粉基保水剂具有更好的吸水性能和耐盐性能,且成本更低,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不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韵润麦,产学共铸竞争力
在我国,水质检测中对水的总硬度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实验室用水的不同需求,水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这些不同等级的水质对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在食品专业实验中,水的总硬度对饮料品质、面团特性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粮食工程学院“面‘趣’”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对于目前尚缺乏关于水的总硬度对食品加工影响的系统研究和数据分析进行填补。本研究旨在引起各院校对食品专业实验室水质质量的重视,并为水质对加工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以及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基础。
云智赋庖厨, 产销共链促振兴
预制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粮食工程学院“预制菜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研究了预制菜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重点分析了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如食品安全、标准缺失、数据整合等问题。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该团队提出了一套集成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智能生产、质量追溯、供应链协同等环节。试点应用表明,该方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运营成本。未来,将继续优化系统功能,推动预制菜产业链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助力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驱护麦兴,科技降药固粮安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项目团队立足家乡小麦主产区病虫草害频发的现状,通过广泛走访豫东、豫南等地的农户,收集了小麦病虫草害现状、防治策略现状和新型防治技术信息。调研发现,麦农在面对新型病虫害和综合防治技术时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且在防治过程中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和技术指导。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科普网络 + 技术示范 + 政策扶持”的三位一体方案,并在家乡部分乡镇进行试点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为保障家乡粮食安全贡献了科技力量。

菌球拓新,微塑清源筑绿壤
“食塑者:黄粉虫肠道共生菌塑料降解菌株的筛选及菌球制作”项目团队针对全球塑料污染我国年产量超3800万吨,回收率不足10%及微塑料生态危害难题,研究创新开发黄粉虫肠道共生菌降解体系:筛选出2株高效菌株,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首创海藻酸钠-生物炭复合菌球技术,使菌群存活期延长至180天并实现缓释控菌。土壤原位实验显示,菌球处理60天微塑料丰度下降62.3%,较传统生物法效率提升近1倍,为土壤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长效生物修复方案。
智慧种瓜,点亮家乡特色农业之路
“‘智控瓜韵’——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西瓜生长智能管理者”项目小组深入家乡夏邑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针对西瓜种植中人工成本高、病虫害预警滞后等问题。精选了吊蔓西瓜品种,有效减少了西瓜的病虫害。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监测温湿度、土壤墒情等关键数据,能够实时监测西瓜的生长状况,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经过试用,帮助园区实现了人工成本的大幅节约和产量的显著提升,促进了西瓜销售,推动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家乡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智慧元素。


(文字|李蔚欣、冯启欣、祝家耀、王梦涵、李宗霖、闫新颖、黄梓轩 排版|李蔚欣|图片收集|冯启欣 审核|闫峙霖 终审|卢宁、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