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 校园安全事故案例

发布日期:2024-11-05    浏览次数:

国内其他校园安全事故案例

警钟再鸣

时间:2024年1月19日

地点:河南省南阳市

伤亡:13人死亡,4人受伤

事件:2024 年1月19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英才学校一宿舍发生火灾。1月23日,当地发布情况通报,事故共造成13人遇难,4人受伤。1月19日(星期五)部分学生未离校,是因为该学校自行决定每两周休息一次,每次连休四天。原定当周双休日(1月20日、21日)小学生继续上课,当晚共有30名小学生住校。事故建筑共四层,砖混结构,一楼为幼儿园教室,二楼为女生宿舍,三楼为男生宿舍,四楼未启用。火灾现场为该建筑三楼305宿舍,面积约56平方米。该宿舍共有两个门,其中一个门供学生正常出入,此门夜间从不落锁,便于学生出入宿舍外的公共卫生间。当晚该宿舍住有32名三年级男学生,1名宿管员(班主任)。事故原因、事故性质、消防器材配备等情况还在进行全面调查。

处理:目前,涉事学校7名相关责任人员已被依法控制,纪检监察部门同步启动问责调查,对涉及失职失责人员将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粗心大意引发安全事故

(1)某学生配制洗液时,错把高锰酸钾当做重铬酸钾,使得硫酸喷溅出来,造成面部严重烧伤。

经验教训: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必须仔细确认,避免拿错化学品。

(2)夏天由于太热,某学生进入分析室后,看到桌上放有矿泉水(其实是二甲苯),拿起就喝,结果导致中毒。

经验教训:原则上不得使用矿泉水瓶盛放化学试剂。如果使用矿泉水瓶盛放试剂,必须撕去包装纸,贴上化学标签。

3)某化验员在开启0.2mol/L硫酸溶液时,由于磨口塞与瓶口粘连,该化验员用力旋转,不慎将瓶颈拧断,左手食指一根筋断裂,不能自由弯曲,手术后才治愈。

(4)某学生配制稀硫酸时,错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结果发生猛烈飞溅,造成面部严重烧伤。

(5)2011 年,某实验室员工用马弗炉做中药材灰分实验,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撒入650℃马弗炉中,药物立即着火。

(6)某学生忘了把离心机的内盖盖上,就启动设备,当时设定的转速为10000rpm,不一会,就听到离心机发出隆隆的响声,整个实验室都能感到震动。放入的离心管在高速旋转下,飞出了离心机内的转子,幸好有个外盖,离心管没飞出来,不过离心机盖子内壁严重磨损,离心机被烧坏。

经验教训: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小心谨慎,并佩戴防护用品,防止发生意外,时刻牢记“安全至上”的原则。

仪器设备检查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

(1)2016年,北京某大学一实验室冰箱自燃,并引燃冰箱内存放的有机试剂。

事故原因:冰箱电线短路。

(2)某化验室新进一台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当场炸倒3人,其中2人轻伤,一块长约0.5cm碎玻璃片射人另1人眼内。

事故原因:仪器内部连接乙炔气体的聚乙烯管,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

(3)某化验室正准备开起的一台102G型气相色谱仪柱箱忽然爆炸。柱箱的前门炸飞2m多远,柱箱内的加热丝、热电偶、风机等都损坏。

事故原因:2个月前一名维修人员把色谱柱自行卸下,但是化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氢气,通电后发生了爆炸。幸亏这名化验员站在仪器旁边,未受到伤害。

经验教训:各实验室须定期检查电路、水路,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问题时,才能启动仪器设备。

其他安全事故

(1)2016年9月21日,上海某大学,三名学生进行氧化石墨烯实验,三人均未穿实验服、未戴防护眼镜,当其中一名学生把一勺高锰酸钾放入750mL的浓硫酸和石墨烯的混合溶液时,实验发生爆炸,导致两名学生面部严重烧伤,其中一名学生双目失明。

经验教训:进行危险性实验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另外要了解实验潜在的风险,规范操作。

(2)2015年12月18日,北京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发生氢气钢瓶爆炸,事故导致一名博士后当场死亡。

经验教训:气体爆炸是实验室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安全事故,存储、使用易燃气体的场所,必须严禁火种、通风良好,气体钢瓶须直立固定。

(3)2011年10月10日,湖南某大学化学化工实验室,因药物储柜内的三氯氧磷、氰乙酸乙酯等化学试剂存放不当,遇水自燃,引起火灾。整个四层楼内全部烧为灰烬,实验室的电脑和资料全部烧毁,最后导致火灾面积近790㎡,直接财产损失42.9万元。

事故原因:实验室西侧操作台有漏水现象,未将遇水自燃试剂放置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储存场所,对遇湿易燃物品管理不严。

经验教训:遇湿易燃物品其共性是遇水反应,放出可燃性气体,易发生爆炸,有以下几类物质 : ①活泼金属如钾、钠、锂等及其氢化物 ; ②碳的金属化合物、如碳化钙 ( 电石 )、碳化铝等 ; ③磷化物,如磷化钙等 ; 遇水易燃物品应放置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存储场所,并严格管理。































上一页 [1] [2]